1988年4月,中国代表团到印尼参加雅加达国际会议,第三天下午出事了:大楼前旗杆上的中国国旗被人扯下来了,其他国的国旗却安然无恙。大家听罢,连忙奔下楼去。 杨冠群这个人,从上世纪中叶出生,就一头扎进外交这条路。1950年,他进了外交部,那时候国家刚成立没几年,他从基层干起,处理各种国际文件和联络事宜。次年,他被派到朝鲜战场,加入志愿军停战谈判小组,一直干到1954年。那几年,他主要负责整理谈判记录和传递信息,帮助小组协调各方立场。回国之后,他调到驻阿富汗大使馆,当了个随员,日常工作就是办签证、领事保护啥的,在喀布尔那个地方,环境挺艰苦,但他一步步适应了。 后来,杨冠群转到教育岗位,在国际关系学院和外交学院当讲师。他教学生们外交知识,讲案例分析啥的,那时候外交人才紧缺,他贡献了不少。进入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后,他升到副处长,负责区域政策的协调工作。每天翻档案、开会讨论,挺忙碌的。1970年代末,他去了纽约总领事馆,当领事,主要管侨务和保护华人权益。在纽约那种大城市,他接触到各种复杂情况,经验积累了不少。 1980年代初,杨冠群调到华盛顿使馆,任一等秘书,参与中美之间的具体交往。那段时间中美关系刚正常化,他干了不少基础工作。之后,他又去泰国使馆当参赞,处理双边关系和多边协调。在泰国,他接触到东南亚事务,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职业后期,他成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常务副代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讨论。这些岗位让他在亚洲外交上特别有心得,尤其处理突发问题时,从容不迫。 说到1988年4月的那件事,中国代表团去印尼雅加达参加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44届会议。那时候,中印尼自1965年中断外交联系,已经断了20多年,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点贸易恢复的迹象。正式复交还要等到1990年8月。所以,这次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个试探两国关系的场合。中国派出了代表团,先遣小组有三人,杨冠群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提前到雅加达,负责准备工作。 他们住的酒店和会场在同一栋大楼,这省了不少事。抵达后,先遣小组先在酒店内外转了转,了解会议厅、餐厅、商店等位置。街上也看了看,交通和治安都还行。酒店门前有四十多根旗杆,挂着参会国的旗帜,中国五星红旗也在其中飘扬。这在断交多年的国家看到,确实让人觉得有种象征意义。 可第三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出事了。杨冠群正和同事商量事,一名职员跑来说,旗杆上的中国国旗不见了,有人看到是个穿军服的人扯下来的。代表团的人一听,都跑下楼查看。果然,其他国家的旗帜都在,就中国的那面没了。这事严重了,因为两国还没复交,涉及国家尊严。 代表团长决定马上找联合国机构领导人基布里亚。可基布里亚去了印尼外交部,他的副手拉赫曼接见了中方。拉赫曼听了也意外,分析这不是随意事件,有政治背景。拉赫曼觉得外交部处理不了,得上报到苏哈托总统那里,因为苏哈托是总统兼三军司令,能管住军方。根据安排,当晚十点基布里亚要见总统,拉赫曼答应联系基布里亚,让他帮忙力争解决。 同时,中方告诉拉赫曼,如果事没圆满解决,第二天中国代表团就不出席总统主持的开幕式了。晚上,大家等着电话,时间过得慢。直到午夜零点二十分,拉赫曼来电,说见过总统了,苏哈托表示歉意,保证旗帜马上恢复,中方可以安心出席开幕式。 第二天早上,杨冠群去看,旗帜果然又挂上去了。开幕式在中方出席下顺利举行,中国代表发言,还办了招待会,会议整体推进没问题。这件事之后,杨冠群继续他的外交生涯,处理更多国际事务,直到退休。他晚年回忆这些,总是强调维护国家尊严的关键。印尼通过这事,显示了解决问题的态度,两国关系在1990年8月正式恢复。 这起国旗事件,其实反映了当时中印尼关系的敏感性。1965年印尼发生政变,苏哈托上台后,反共情绪高涨,导致两国断交。断交期间,印尼对华政策很强硬,华人华侨受了不少苦。1980年代,印尼经济需要发展,开始松动对华态度,先从贸易入手。1985年,两国签了直接贸易协议,但正式外交恢复还需时间。 中国这边,从改革开放后,对外政策更灵活,愿意改善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会议是个平台,让两国有机会接触。这次会议主题是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代表团带去了发展经验,印尼作为东道主,也想借此展示形象。可国旗被扯,差点坏事,好在通过联合国渠道解决了。
1988年4月,中国代表团到印尼参加雅加达国际会议,第三天下午出事了:大楼前旗杆
古往奇趣角
2025-08-10 18:13:39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