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关于上山下乡知青在乡劳动年限被视同为缴费年限,很多当年和知青一起共同劳动过的农民

关于上山下乡知青在乡劳动年限被视同为缴费年限,很多当年和知青一起共同劳动过的农民不理解这是为什么? 用大白话来说: 1. 干的活“性质”在政策里不一样 农民种地是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属于传统“务农”,“农民种地”本质上就不是什么工作工龄;而知青下乡是国家政策强制安排的,他们本来就该在城里上班,属于“被政策调到农村的特殊工作”,所以后来政策把这段算成“工龄”,相当于承认他们“在农村工作过”。 2. 身份不一样,背后的“保障体系”不同 知青大多是城市户口,本来就属于“城镇职工体系”(哪怕暂时下乡),后来回城能进工厂、机关,这些单位有退休金制度,所以下乡经历要算进“工龄”里,以后退休算账用;农民是农村户口,当时整个农村就没有“工龄”“退休金”这套说法,种地靠土地养活自己,和城镇职工的保障体系是两套规则。 3. 这个政策本质是“补偿”,不是单纯算劳动 知青下乡耽误了上学、就业,后来回城时年龄大了,找工作、分房子都受影响,政策把下乡年限算成工龄,其实是补他们当年被政策耽误的损失;农民一直在家种地,没经历过“被政策打断人生规划”这回事,所以没这个补偿。 4. 最直接的:农民劳动没有可被记录的工龄 知青什么时候下乡,什么时候回城他都有档案记着,后来政策说“这些天数算工龄”,有明确依据;农民种地一辈子,没人给他们记“哪年哪月算工龄”,当时的政策里就没这个事儿,所以后来也没法直接算。 说白了,不是农民的劳动“不值钱”,而是当年城乡两套体系、知青政策有特殊背景,导致看着一起干活,结果不一样。就像同样是种地,有人在国营农场里种地算“工龄”,有人在自己集体里劳动就没人给算工龄,服务对象不同基于的规则也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