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超可能已经被污名了一百多年。 叶志超在甲午战争中以逃跑将领闻名,其实他只是个战败背锅侠,平壤战役时没有比他的决策更合适的其他办法。 叶志超年轻时在灭捻过程中因战功升为总兵,26岁就被赐号额图浑巴图鲁,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已任直隶提督,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司令一职。他带了一支部队进入朝鲜部署在最前线的牙山,那年他56岁。 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叶志超是有思考的,他曾对李鸿章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迅速增兵,以实力击败日军;中策是将部队撤回国内;下策是就这么耗着等日军进攻。 甲午战争前夕大清决策层一直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延误了战机,最后向牙山增兵也只是增强防御力量,而且增援没有成功。在丰岛海战中,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海军击沉,当时高升号上有一千多去增援牙山的清兵。 叶志超与聂士成部合计二千多清军只能以弱势兵力对付日军的进攻,日本迫近后叶志超和聂士成从牙山这块“死地”退守成欢,在成欢打了一仗,日军以伤亡近百人代价击败了清军,叶志超和聂士成带领部队撤往平壤。 成欢之战是第一场中日陆战,日本方面说消灭清军五百,叶志超说伤亡二百,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战叶志超败了。后来很多专家做了分析,认为分兵导致的,叶志超将不多的清兵分成了三个部分,结果被日军找到了弱点。其实还是清军实力不够,日军至少人数上是占优的,大概日中兵力是1.6:1,败也正常。 叶志超撤往平壤也不容易,在汉城已经被日军控制下叶志超只能绕过汉城,通过穿小路撤到了平壤,之后根据李鸿章的命令叶志超成为有六支清兵的平壤守军最高指挥官。 平壤也是并不适合防守的死地,当时的形势是日军正在两翼包抄谋取切断清军退路,在军事会议上叶志超提出继续北撤,基于两点理由,一是补给不足,连一周的给养都没有不可能守住平壤;二是平壤有被日军包围的危险。 比叶志超级别低的左宝贵不同意,左宝贵属于提督记名,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候补,可能左宝贵认为将军就该战死沙场,何况面对的是对小倭寇,于是他以武力对叶志超进行监视,这类似于犯上行为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 1、在平壤的六支清军失去了统一指挥,各支部队只能进行各自为战; 2、清军从平壤撤退的时间窗口在关闭。 事实上最先被突破的阵地正是左宝贵防守的平壤城宣武门和牡丹台,其中牡丹台是可对平壤居高临下的炮台,失地后左宝贵知情势已不能逆转,换上黄马褂力战而死,其实左宝贵只能战死,即使未死回到国内也会被治罪。 左宝贵战死后叶志超带领清军利用夜晚撤离平壤,但此时切断平壤清军退路的口袋已基本被封住,清军冲破封锁中伤亡很大,但这总还是要比一万三千的清军留在平壤被全歼强。 有时我在想,如果左宝贵哪怕晚阵亡两天,平壤的一万三千清军最后会不会全军覆没? 当时有帝党与后党之争,叶志超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战后被判了个斩监候,但他毕竟是李鸿章的人,在运作后被大赦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