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55年,一位新四军士兵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离婚带六个孩儿的女人,本以为他

1955年,一位新四军士兵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离婚带六个孩儿的女人,本以为他会拒绝,没想到他同意了。然而见面后,女人却愧疚的说,对不起,隐瞒了你一件事。 周元官,1929年生在江苏盐城,家里是普通农民,日子紧巴巴。1944年,15岁的他眼睁睁看着日军祸害家乡,气得牙痒痒,跑去投了新四军。苏北那片地儿,芦苇荡多,他跟着部队打游击,摸黑埋伏,破坏日军补给,干过不少硬仗。后来抗日胜利了,解放战争又来了,他编进华东野战军,扛着枪跑苏北、打淮海,腿脚没停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部队整编成解放军,他以为能喘口气,结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又上了前线。长津湖那仗打得惨,一颗炮弹炸断他右腿,血流了一地,他硬是爬回阵地,手里还攥着战友的遗书。 1953年战争结束,他带着伤退伍回盐城。家里啥也没了,爹妈去世,房子破得漏风,邻居可怜他,送了碗玉米糊,他端着碗,心里不是滋味。一个腿脚不利索的老兵,想挑水都摔跤,村里人敬他打过仗,可谁也没法帮他把日子撑起来。 1955年春天,媒婆第三次找上门,提了个没人看好的婚事——沈邦珍,一个离婚女人,带着六个孩子。媒婆说得小心,生怕周元官翻脸,毕竟他自己都过得艰难。谁知他拄着拐,愣是点了头,同意去见见。他穿上那件旧军装,沿着泥路去了沈家。沈家那情况,真是穷得叮当响,六个孩子大的25岁,小的还在炕上裹着破被子,瘦得像风一吹就倒。沈邦珍从田里回来,手上全是泥,眼神却挺真诚,就是有点不安。 见面后,她憋了半天,低声说:“我得跟你说实话,前头男人治病欠了200大洋的债,没敢提前讲。”200大洋在当时不是小数,够买半拉村的地,周元官兜里那点伤残补助,连零头都不够。媒婆劝他算了,他却没吭声,看了看沈邦珍,又瞅了瞅那群孩子,最后敲敲拐杖,说愿意一起扛这债。第二天,他把复员费和伤残金全掏出来,128块7毛,连军功章都压在布袋里,说先还急的,剩下的慢慢挣。 沈邦珍说的“隐瞒了一件事”,就是这200大洋的债。她没敢早说,怕周元官跑了,可他听了没退缩。为啥?他自己腿没了,家也没了,回来那几年孤零零的,沈家虽然破,可有活气儿,有孩子叫他一声爸,比一个人冷清清强。他打过仗,扛过死,知道日子再苦也能熬过去。那债虽重,他觉着自己还有把力气,沈邦珍老实肯干,俩人搭伙,总能翻身。这不是啥浪漫故事,就是个老兵想有个家,想活出点人味儿。 婚礼没啥排场,半锅红薯粥,村民凑热闹就算了。周元官搬进沈家,支起织布机,天天拉梭子织土布,手糙得像树皮。沈邦珍下地干活,汗水淌一地,孩子们帮不上大忙,挑水喂猪凑合着干。一家子就这么咬牙撑着。1957年,二儿子想学铁匠,要礼金,周元官熬夜编苇席,赶集去卖,回来路上雪封了道,他爬过冰河,冻得膝盖流脓。1962年,大儿子结婚,他掏出攒多年的700斤粮票和现金,硬是给盖了新房,自己累得腿肿得发亮。 孩子们慢慢大了,成家立业,没一个忘了周元官。三女儿出嫁,25岁的弟弟求他背姐姐上轿,他套上假肢,背了300米,血渗裤腿,老兵们看得眼湿。2004年,沈邦珍92岁走了,死前还叮嘱儿女给周元官烤暖棉鞋。2010年,他82岁,在睡梦里没了,棺材里放着军功章和那张还清的债单,200大洋,硬是用半辈子换成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