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终于攒下230亩田、3800吊钱,接着盖了一座

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终于攒下230亩田、3800吊钱,接着盖了一座大房子,谁料,他跑到穷人家里,挨家挨户跪下磕头:“求求你跟我走吧,我什么都包,还帮你干活。” 说起这个人,得从他的出身聊起。他生在1838年冬天,山东堂邑县一个叫武庄的地方,家里排行老七,就叫武七。爹妈穷得叮当响,兄弟姐妹一大堆,爹早早没了,妈带着他们讨饭过日子。从小他就知道穷苦的滋味,十四岁那年,去远房姨夫家干长工,喂猪看园子,干了几年,攒的工钱全被姨夫用假账本赖掉,还挨顿打。从那起,他明白不识字就容易吃亏,下定决心要攒钱办学校,让穷孩子别再遭这罪。他二十一岁开始正式乞讨,边讨边干零活,农忙帮人插秧,闲时做媒拉纤,甚至表演吞蝎子碎石头赚赏钱。钱一点点攒,找靠谱人保管,一干就是几十年,从不乱花一分。亲戚劝他娶媳妇生娃,他一概不听,就想着办学的事。那些年,他走遍山东河北河南江苏,风里来雨里去,衣服破了补,饭食随便对付,硬是靠这份坚持,把钱攒出来了。到1888年,他五十岁上下,终于买了230亩田,作为学校用地,还拿出3800吊钱盖大房子。镇上人羡慕得不行,以为他要当大地主享福了,谁知他盖的不是自家宅子,而是义塾,专门给穷孩子免费上学用。 买田盖房后,他没停下脚步。房子一盖好,他就去村里穷人家,挨家求人送孩子来读书。穷人家舍不得孩子帮工挣钱,他就不惜跪下求,说学校啥都包,还帮干活。起初没几家同意,他一家家磨,渐渐凑齐五十来个学生。老师也难请,他又去有学问的乡绅家跪请,人家见他诚心,就答应了。第一所义塾叫崇贤义塾,就在柳林镇东门外,开张后,他天天守着,监督孩子和老师认真。亲哥哥姐姐听说他有钱有地,来求分点,他一口回绝,不给血亲开后门。办学的事传开,当地人佩服他无私,纷纷帮衬。两年后,1890年,他和当地寺院合作,在馆陶县杨二庄办了第二所义学,继续免费招穷孩子。乞讨没停,他一边讨一边募捐,攒钱扩大事。1896年,又在临清县御史巷建第三所,规模更大。山东巡抚张曜知道后,上书朝廷,光绪帝感动,免了他所有赋税,赏银两,还赐黄马褂,改名武训。从乞丐到受皇帝表彰,他的事迹震动朝野,可他还是穿破衣,继续乞讨维持学校。那些年,三所义学教出不少穷孩子,让他们识字懂理,不再吃没文化的亏。他一生没娶妻没生子,就为这事拼到底。 武训的做法在当时社会里挺特别的。清末穷人多,教育是富家专享,他一个乞丐硬要办免费学校,靠的就是不服输的劲头。早年被骗工钱,让他看到识字的重要性,从那起他就发誓不让别人重蹈覆辙。乞讨过程中,他不光要饭,还学着多挣钱,干啥都卖力,攒的钱全投到办学上。盖义塾时,他拒绝亲戚索要,显示出铁心办学不走偏。跪求学生和老师,不是作秀,而是实打实为穷孩子着想。后续发展里,他合作办第二第三所,说明他会拉资源,不死板。朝廷赏赐后,他没骄傲,依旧过苦日子,钱全用在学校维护上。到死前,他59岁,病倒在义塾里,临终还惦记孩子读书的事。他的故事告诉人,底层也能干大事,只要有目标,坚持下去就行。相比那些有钱人捐点就摆谱,他更接地气,纯靠自己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