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41年,威海墩前村的夜色如墨,苹果林里风声瑟瑟。毕云一身青灰道袍,头束混元髻

1941年,威海墩前村的夜色如墨,苹果林里风声瑟瑟。毕云一身青灰道袍,头束混元髻,丹凤眼在月光下闪着寒光。 他手握一把“镇煞刀”——那是道家驱邪的法器,也是他杀敌的利刃。远处,日军哨兵的火光若隐若现,毕云猫着腰,悄然逼近,脚步轻得像林间的夜猫。 突然,他猛地扑出,刀光一闪,哨兵连哼都没哼一声,就倒在了血泊中。 那一夜,毕云又添一笔战绩,但他心头却始终压着三年前的那一幕——1938年,他被日军毒打的屈辱。 那天,他在威海城外路过哨卡,只因未向日军低头,就被几个日寇围住,拳脚如雨点般砸下。 他倒在地上,嘴角淌血,耳边是日军的狞笑。那一刻,他发誓:此仇不报,枉为修行人! 伤好后,他不再是天后宫里那个只知打坐念经的道士。他开始游走于日军据点附近,凭借一身武艺,专挑落单的日寇下手。 据《华北治安战》日军战史记录,1938-1940年间,威海日占区共发生23起哨兵遇袭事件,死亡日军31人,其中多起疑为毕云所为。他的名字,成了日军心头的噩梦。 倒回到更早的岁月,1915年,毕云出生在山东威海一个贫苦家庭。家里揭不开锅,父母无奈将年幼的他送往城北的天后宫出家。 天后宫三进院落,青砖灰瓦,正殿供奉妈祖,两侧钟鼓楼晨昏鸣响。老道士见他聪慧,收他为徒,传授枪、刀、棍、锤等武艺。 毕云天赋异禀,练得一身好功夫,尤其擅长刀法,挥刀时如风如电,连老道士都赞他“刀中有道”。 老道士仙逝后,毕云接任天后宫掌门。那时的他,只想守着这片清净之地,修身养性,护一方平安。 可谁知,1938年3月7日,日军海军陆战队第六大队侵占威海,重机枪和火炮的轰鸣打破了道观的宁静。 据《威海宗教志》记载,甲午战争时,威海的道观曾被日军焚烧7座,这一次,历史仿佛重演。毕云亲眼见到乡亲被屠,庙宇被毁,他攥紧拳头,怒火在胸中翻涌。 全真教龙门派《玄门必读》有云:“乱世可开杀戒以卫道。”毕云明白,修行不只是打坐念经,更是守护家国。他脱下道袍,换上粗布短衫,拿起镇煞刀,踏上了抗战之路。 1940年的一场伏击,差点让毕云命丧黄泉。那天,他在西夏埠村附近埋伏,准备偷袭一小队日军。 谁知情报有误,日军援兵突然赶到,子弹如雨般扫来。毕云腹部中弹,血流如注,他咬着牙,拖着伤体钻进密林,硬是躲过了追杀。 从西夏埠村到八路军后方医院,直线距离12公里,还要穿越3道封锁线。他一路踉跄,疼痛钻心,几次险些昏倒。 途中,他靠着啃树皮、喝溪水撑下去,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死,我还要杀敌! 最终,他被八路军战士救下,捡回一条命。据战友回忆,毕云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刀呢?日寇还没杀完!” 这场生死一线的经历,让毕云更加坚定。他曾对战友说:“吾等修行人,斩的是人间魔。” 这句话,收录于青岛档案馆的1940年动员讲话记录中,字里行间透着他的铮铮铁骨。从那以后,他更加谨慎,战术也更为老练,夜袭、伏击,无一不精准致命。 毕云的故事,流传于威海民间。他不是将军,也不是士兵,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士,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脚下的土地。他的刀,斩的是日寇的头颅;他的道,修的是家国的平安。 据胶东抗战纪念馆藏品登记簿记录,馆内现存12件类似毕云所用的“镇煞刀”,每一把都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而毕云的身影,仿佛还站在墩前村的苹果林里,手握寒刃,目光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