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签了,埃及也签了,美国要慌了,据媒体6月18日报道,已经有32个国家与咱们签订了本币互换和贸易本币结算的协议,规模已经达到了约4.5万亿人民币。 和中国展开本币互换合作的,大多还是周边国家,比如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这些国家本来就是贸易往来最密切的合作伙伴,而且大家都希望能让双边结算更便利,减少对单一货币的依赖,提高本国货币的“自主权”。 随着中国和全球各地的经贸合作越来越深入,本币互换协议的朋友圈也不断壮大了,中东六国、巴西、阿根廷乃至非洲的埃及等,都陆续和中国签署了本币结算协议。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种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到底意味着什么?最直接的好处,便是双边贸易时可以直接用两地货币来买卖,不需要反复用美元做中转,操作起来既简单省钱,还能规避很多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对企业来说这就等于把成本降下来了,也让跨国交易多了一层安全网,而对于这几年美元流动性紧张或者面临外部金融冲击的一些国家来说,本币合作还能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一旦美元不好拿,国家之间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来进行临时融资,为经济托底。 越来越多国家跟中国签本币协议,不只是为了特殊时期的救急,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有更多货币选择,规避对美元过度依赖造成的风险。 目前美元虽然还处在核心地位,但金融市场风浪也很大,地缘政治因素也让一部分国家有更多“备选方案”的需求,中国的体量和贸易规模摆在那里,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变成多国贸易和储备的选择,算得上是顺势而为。 短期来看和美元体系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很多协议目前更像一个保险装置,真正能大范围用于日常贸易和投资,还需要金融系统持续完善。 有的国家在签订后,并不会马上大量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有的只是为了以防不时之需备着,对部分国家和全球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来说,人民币的流动性、可兑换程度,包括金融市场的服务支持,依然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这需要中国不断完善国际金融设施和服务。 一些传统行业,大宗商品、能源,现阶段仍以美元结算为主,这种格局暂时很难彻底撼动,随着人民币国际业务拓展,以及香港、新加坡这些离岸人民币市场更活跃。 在一些新品类和新兴市场,人民币结算的份额正在逐步上升,未来自动化金融工具和跨境支付网络的加入,人民币的作用空间肯定还会进一步扩大。 欧美国家在货币政策、监管措施上发生很多新变化,催生了更多国家主动分散外汇储备和结算币种的意识,不少经济体看到了多元化的重要性,把本币互换和人民币结算作为提高本国金融独立性、应对不确定风险的一种解决思路。 人民币本币互换已经从数量扩容向质量提升过渡,未来和中国有直接经贸往来的国家,会主动了解和学习人民币相关的金融工具,而离岸市场乃至境内市场的各种创新产品也会与国际接轨,推动人民币成为更受欢迎的跨境支付与投融资选择。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内容:BRTV财经(【人民银行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市互换协议】6月18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人民银行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是少数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I》的经济体之一。2025陆家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