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结束访华,从成都启程回国,7月17日,他在记者会上驳斥了反对党有关他六天访华之行“铺张浪费”的批评,坚称他在长城和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的高调亮相是为了向东道国表达“尊重”。 每当有国家领导人出访,批评声音总少不了,很多人下意识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开活动的花费和风头上,这种看法有些狭隘。 领导人外交访问和普通公务差旅有天壤之别,除了封闭谈判和高级别会晤,公开亮相本身就是国家意志和形象的体现,也是对双方文化和合作诚意最直接的表达。 长城在中国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不只是旅游景点,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外国元首参观长城,其实属于非常常见的外交传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可。 去大熊猫繁育中心参观,也并不只是简单地看动物,更是表现友好、深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早已成为中国外交的友谊符号,能在国际社会拉近彼此距离,每次澳中高层互动都会在这些地方留下印迹,这并不是偶然是双方都看重的象征意义。 外交访问的“高调”不仅仅是为了出镜头或者制造看点,更深层次在于推动双边关系的升级和修复,中澳关系过去几年经历了不小的波折,此时总理带队访华,行程里包括象征意义强烈的公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修复信任、增进了解的积极回应。 这样的“高调”其实是把诚意、开放的姿态摆到台面上,让外界感到合作正在恢复,很多时候,民意、企业、学者都在等待这样的信号,会直接影响到投资、交流、贸易等各个领域的信心和决策,所以不能简单看成是表面上的热闹。 有人对这些行程的意义感到疑问,把它和浪费画等号,忽视了其中带来的长远价值,高层外交访问是一项综合工程,不可能出发点只在于节约经费,每一次有影响力的亮相,都有助于累积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间的好感度。 澳大利亚国内的不同政治派别很容易把这种开支拿出来做文章,如果站在更高视角来看,这些投资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回报,包括更强的国际话语权和各领域的合作机会,比起僵硬的文件和会议,领导人实地走访更加容易拉近彼此距离。 这种亮相和权力展示完全不同,这种有代表性的公开行程已经成为各国领导人的“标配”,它更像是一次文化与情感的跨国交流,世界各地的领导人访华时,几乎总会和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产生直接互动,这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合作与敬意方式。 通过参观大熊猫和长城,不仅能够表达对中国文化的肯定,还可以让自己的人民看到本国在外交上主动积极的作为,澳大利亚与中国在人文、教育、经济、科研等领域潜力巨大,有了高层带头,后续的合作空间会更大。 这样的“高调亮相”其实在关键时刻起到润滑和推动的作用,与其苛责形式上的排场,不如看到它为未来中澳关系积累的无形资产,只从经济账、舆论热点看待外交,往往会错失国家大战略需要积累和释放的耐心与智慧。 这次阿尔巴尼斯在长城、大熊猫中心的公开行程,传递的不仅是外交礼节,更是对华合作善意、推动关系回暖的信号,外交的大格局要用大的眼光去体会。 信息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