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午,武汉东西湖区高桥五路,山绿冷链物流园内,42岁的“运满满”货车司机李翔把车倒进C26卸货区,熄火,拉手刹。车刚停稳,他就戴上手套,踩着轮胎爬上车顶。
篷布被晒得滚烫,戴手套最多也只能坚持几秒。他动作很快,麻利地解开绳索。汗顺着鬓角往下淌,镜腿滑了,眼镜歪歪斜斜挂在鼻梁上。他腾不出手,耸耸鼻子,扶住了镜框。
清晨5点,他从襄阳出发,拉着800箱奶茶配料,一路慢行。高温天,轮胎容易爆,他得时不时给轮胎喷水降温,“路上见过好几起爆胎的,不敢快”。
下午1点,物流园空旷。李翔交接完单子,从驾驶座底下翻出劳保鞋和长裤,换下休闲鞋、短裤准备卸货。“仓库规定,得穿这个。”他说着,弯腰系鞋带。货多人少的时候,他常帮着装卸,有时能拿点辛苦钱,有时纯属帮忙。
“习惯了,动一动反而没那么热。”他跳进车厢,和叉车配合着搬货。汗珠砸在纸箱上,眼镜又滑了。他抹了把脸,顺手推了推镜架,“都说运输忙,越忙才越有奔头”。
家在老河口的李翔干运输已经5年了。2020年之前,他送过快递,开过早餐店,最后在方向盘前定了心。襄阳到武汉,一周跑两三趟,一趟300公里,风雨无阻。家里两个孩子,一个高中,一个六年级,开销像车轮一样转个不停。
“现在还行,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钱。”他笑了笑说,襄阳到武汉是条“热”线,物流不断,几乎周周有货跑。现在累了嚼几颗瓜子、困了进服务区眯一会儿,安全到家,是他每天最大的念想。
卸完货,车厢门咣当一声关上。他拧开矿泉水,灌下半瓶。车上的风扇悠悠地转着。下一单还没着落,得抓紧找货。轮胎要检查,油箱也要加满。他扶一把眼镜,又出发了。(长江日报记者刘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