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杨立新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她3年,自己连一颗青菜都舍不得买,却给徐帆买营养品,买巧克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徐帆刚从武汉来到北京,怀揣着对舞台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开启了她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段旅程,当时的她年仅21岁,还只是一个普通话剧演员,身边没有熟悉的人,人生地不熟。 她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的,她没有北京户口,也没有经济基础,身边能依靠的只有当年在武汉工作时结识的杨立新。 杨立新比徐帆年长十岁,那时候他已经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虽然还算不上大红大紫,但在话剧圈也有了一定的资历。 他和徐帆是在一次合作中认识的,两人搭档排戏时配合默契,对彼此的艺术理解也非常接近,这种默契让他对徐帆多了一份欣赏,觉得她身上有一种很纯粹的演员气质。 当得知徐帆有意报考中戏时,杨立新很快为她寄去了招生信息,希望她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徐帆来到北京后,杨立新和妻子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他们知道她生活拮据,便主动邀请她到家里来吃饭,她身体本就不太好,常常因为低血糖而头晕眼花。 杨立新和妻子得知她有贫血的毛病后,买来红糖和巧克力给她补血,还经常炖一些有营养的汤,做一些容易吸收的饭菜。 他们对她没有任何要求,也从未表现出一丝不耐烦,只是默默地照顾她,像对待自己的亲妹妹一样。 当时的杨立新家境也并不富裕,他在单位虽然拿着稳定工资,但收入并不高,他的妻子同样是靠工资维持家用,家中还有一个正在成长的儿子需要抚养。 为了省钱,夫妻俩常常自己吃泡面、喝稀粥,一天能吃上一个青菜已经算是奢侈,可只要徐帆来家里,饭桌上就会多出几样菜,有时候甚至会有肉汤或者红烧肉。 每到寒冬腊月,杨立新家里也会给她备好热水和热饭,生怕她吃不饱穿不暖,这种照顾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持续了三年。 徐帆在中戏读书期间,常常在放假或没课的时候去杨立新家里吃饭,有时也会在那里小住,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杨立新的家成了她在北京最温暖的港湾。 她在那个家中感受到的不是普通朋友之间的帮扶,而是实打实的亲情,那是一种不用多说、点到即止的情感,不求回报,只为她能在北京站稳脚跟。 三年过去,徐帆顺利从中戏毕业,进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她在话剧舞台上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实力,演出了多部有影响力的剧目,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不久后,她进入影视圈,拍摄了一些电影和电视剧,逐步打开了知名度,到了1990年代末,她已经是圈内公认的实力派演员,也是在这个阶段,她和冯小刚因戏结缘,感情逐渐升温,最终走到了一起。 婚后,徐帆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在银幕上的表现越来越成熟,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虽然她的身份和地位与刚来北京时不可同日而语,但她始终没有忘记那三年里杨立新一家对她的帮助。 她一直在寻找机会回报他们的恩情,她和冯小刚在拍摄《唐山大地震》时,安排杨立新的儿子杨玏参与了电影的拍摄,让他有了第一次接触大制作影视作品的机会。 杨玏后来逐步走上了演员的道路,接连出演了一些口碑不错的作品,凭借扎实的演技获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可,他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亲的教导,也受到了徐帆很多鼓励。 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情感也从未间断,彼此始终保有尊重与亲近,徐帆在公开场合谈及杨立新时,多次眼眶湿润,她称他是自己一辈子的“恩人”。 这段跨越三十多年的情谊,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反而愈发显得珍贵,在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娱乐圈中,这样一份不掺杂质的关系,像一块沉在心底的石头,厚重而真实。 杨立新当年无条件的付出,没有考虑将来会不会得到回报,只因为看重这个女孩的才华,愿意为她托底,而徐帆在走红之后依然感念这份恩情,也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人生中难得有这样的贵人相助,更难得的是,在被帮助之后还始终铭记于心,从一块巧克力,到三年饭菜,到几十年不变的情谊,这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连接,也是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刻骨铭心 徐帆含泪谈“恩人”杨立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