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76年1月,当听到周总理逝世的广播后,81岁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胡厥文不禁失声

1976年1月,当听到周总理逝世的广播后,81岁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胡厥文不禁失声痛哭,他含着眼泪在纸上悲痛地奋笔疾书:“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殇,万民齐恸哭,千载永难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1月,北京寒风凛冽,清晨的天空灰蒙蒙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缓慢的语调播出了一条消息:周恩来总理逝世。   消息传遍街头巷尾,人们沉默着听完,很多人的眼泪在那一刻夺眶而出,在上海一处老宅里,81岁的胡厥文坐在收音机前,他的手微微发抖,耳边回荡着那段低沉的广播声。   他一生中经历过战火与艰难,也见过无数送别,但这一刻,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面颊滚落下来,他无法控制地失声痛哭。   他抓起毛笔,蘸着浓墨,颤抖着写下那首后来广为传诵的诗:“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殇,万民齐恸哭,千载永难忘。”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沾着他的泪水。   胡厥文一生做过许多事情,青年时面对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他认为只有实业才能救国,他在二十多岁时变卖家产创办新民机器厂,起初只生产一些小零件,后来逐步试制柴油机。   他投身工厂,亲自参与设备调试,曾几次因为资金短缺差点停产,他又筹办了合作五金厂和电灯公司,十年里带领工人们硬是在夹缝中闯出一条路。   抗战时期,他把工厂迁往内地,主持上海迁川工厂联合会,为军需生产提供支持,他那时蓄起长髯,说是要记住民族的耻辱。   在重庆的那些年,胡厥文有机会多次接触到周恩来,周总理总是态度真诚,会在繁忙之余关心这些实业家的处境,那时很多民营工厂停工,他仍坚持生产。   周恩来亲自到他家中探望,送来一些简单的粮食,鼓励他坚持,当时他印象深刻,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这样关心企业和工人,是真心想要把国家办好。   后来周恩来应邀在重庆对实业界发表讲话,提出要节制资本,反对官僚资本,他听完那次讲话后,心里亮起一盏灯,觉得国家的方向是对的。   建国后,胡厥文留在大陆,他说过是因为在那些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周恩来忙于政务,却记得请这些老朋友到中南海吃饭,听他们的意见。   五十年代末,国家经济困难,有一天总理请胡厥文吃面条,饭菜简单,边吃边问生产上的困难在哪里,工厂是否缺少原料。   他从那一刻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肝胆相照,后来国家进行公私合营,有些人心里不安,他站出来给同行讲道理,用自己浅显的比喻去解释方向,很多人因此打消了顾虑。   周恩来在工作中异常辛劳,翻看他的日程,凌晨三点还在处理文件,白天接待外宾,深夜召开会议,几乎没有真正的休息时间。   秘书们回忆,西花厅的灯经常亮到天亮,他常常右手边放着一只公文包,里面塞满文件,另一边是一盒随身的药片,身体每况愈下,工作节奏却丝毫未减。   1973年,胡厥文身体已经衰弱,统战部安排爱国人士参观时,周恩来在批示中特别提醒要照顾老人,住一人一间房,吃饭要软烂,行李要有人帮拿。   胡厥文手术后,总理还特地打电话问候他的康复情况,哪怕在病重时,周恩来依然关心这些党外人士,依然保持着那份细致入微的心意。   在一次迎接外宾的场合,下起了雨,工作人员赶来给周总理撑伞,他摇手不肯,但看到年迈的胡厥文没撑伞,他走过去让他撑开。   胡厥文看到大家都没撑伞又收了起来,总理又提醒他,几次三番,才让他撑着伞站在雨里,这件事胡厥文记了一辈子。   多年之后,胡厥文常说,周恩来是他接触过的共产党人里最让他钦佩的人,他见证了一个人怎样在权力和责任之间始终保持清醒。   他后来曾告诉友人,自己从来不怕权势压人,可周恩来用的是另一种让人心服口服的力量,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付出。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的消息让无数人悲痛,北京的长安街上,寒风刺骨,群众自发聚集,沿街哭泣,灵车缓缓经过,十里长街上哭声一片。   胡厥文坐在自己的房间,写下那首诗,诗里的每一句,都不仅是个人的悲痛,更是时代的共同心声,那一天,很多人都在问,什么样的领导人才能让百姓这样哀悼。   胡厥文用泪水写下的诗句,成了一段历史的注脚,岁月流逝,那一刻的记忆仍旧鲜明,仿佛提醒着后来的人,权力的意义在于担当,领导者的价值在于让百姓心中生出敬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法则——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