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94年,一个叫冬妮的女子来到第47军“调查”自己的父亲,可是查遍了资料也没找

1994年,一个叫冬妮的女子来到第47军“调查”自己的父亲,可是查遍了资料也没找到她父亲的信息,临走时看到了荣誉室里“孤胆英雄”张国富的照片,冬妮颤抖着说:他就是我的父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4年春天,一个叫冬妮的女子来到第47军,她想弄清楚自己的父亲当年究竟在哪里当兵。   她带着一些从父亲口中听来的只言片语,一遍遍在资料室翻找,查过一份份档案,登记册上没有父亲的名字,老兵名单上也没有,荣誉榜上更是没有任何相似的记录。   她走出资料室时,心里满是失落,步子已经迈向门口,经过荣誉室的时候,她无意间抬头,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士兵眉眼清晰,身姿挺拔,下面标着“孤胆英雄张国富”。   那一瞬间,她的心猛地一沉,双手止不住地颤抖,脑海里闪过父亲年轻时的模样,她看着照片几乎站不稳,终于说出了埋在心底的话,他就是自己的父亲。   消息传开后,部队里很多人都震惊了,四十多年,他们一直在寻找这位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战士,却没有想到他一直隐匿在一个平凡的名字之下。   张国富出生在吉林榆树县,家境贫苦,少年时便给地主家做长工,挑水、放牛、睡牛棚,日子过得艰难,那时候只有同龄的莲子偶尔递给他一口吃的,带来短暂的温暖。   抗战的阴影笼罩在东北,伪警察和恶霸肆意横行,姐姐因为不从而被追捕,父亲被抓关了一年多,十五岁的张国富在屈辱中长大,愤恨在心中扎了根,他瞒着家人跟随东北民主联军走了。   在部队里,他拼命训练,敢打敢冲,战友们说他是个硬骨头,辽沈战役中,战场上炮火连天,部队受阻。   年仅十六岁的他趁着烟尘扑向敌人,手里的手榴弹震得耳膜生疼,冲进敌指挥所让一名国军中将俯首,战友们把他抛起来庆祝,喜报传遍连队,他也因此获得一等功。   之后他又参加了更多战斗,黑山阻击战中,他趴在冰冷的阵地上,手握炸药筒,等到最后一刻才冲向敌阵,炸掉敌军的火力点。   战友们说,那个年轻人是真不要命,正是这一系列的英勇,让他被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这样的荣誉,在那一年全军只有七十八人得到。   抗美援朝时,他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惨烈的阵地防御战,第五次战役时,345.6高地被美军疯狂轰炸,阵地被炸得坑坑洼洼。   他身边的战友一批批倒下,他的身体被弹片划开,鲜血顺着衣襟渗出来,他用绑腿布缠住伤口,手里的机枪子弹打光后就当成棍子挥舞,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经奄奄一息。   伤口养好后,组织安排他到军校深造,他在夜里常常无法入眠,耳边似乎总有战友的喊声,他找到领导,提出退伍,说自己想回到普通生活。   1952年,他带着新的名字张国福回到了黑土地,拒绝了机关里的工作,去了鹤岗矿务局应聘消防员,他说过要靠自己的双手糊口。   他娶了等了自己多年的莲子,生儿育女,日子清苦但踏实,他在矿上救过人,在火灾中冲在最前,工友们只知道他是当过兵的人,没人知道他曾是特级战斗英雄。   多年后,他看着电影《上甘岭》,回忆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泪水止不住往下落,子女们第一次意识到,父亲背后一定藏着不为人知的往事,冬妮记住了那串部队编号,才有了那次惊天的发现。   她把部队的确认带回家,父亲翻出尘封的军功章,摆在桌上,他说这些都是战友们的,自己不过是活下来了,不能靠这些换取什么,那天,全家人都沉默着,莲子擦着眼泪,看着丈夫,眼里有说不出的光。   1997年,他病倒了,肺里积水,医生说是晚期,家里的积蓄花光,连那间十二平米的小屋也卖了,冬妮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拨通了部队的电话。   第二天清晨,几辆军车停在医院门口,医生和护士迅速把老人抬上车,送往解放军总医院。   病床前,几位当年的老首长红着眼圈来看他,医护人员轻声为他检查,子女们握着他的手,他的呼吸越来越弱,他最后说的愿望很简单,希望党和国家越来越好。   1998年,春天的风吹过鹤岗,张国福安静地走了,家人遵照他的心意,把他葬在矿工们长眠的地方,墓碑上写着“矿工张国福”几个字。   每逢清明,总有人在碑前放上一瓶酒,一只旧茶缸,还有那份泛黄的立功喜报,阳光下,那几个字仍旧闪着光,提醒着人们,曾经有一个人,把英雄的名字藏进了平凡的生活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老兵张国福:英雄的荣光永不褪去——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