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克什米尔上空,歼-10CE的轰鸣震慑敌机,巴基斯坦飞行员却在战后吐槽:实战远不如

克什米尔上空,歼-10CE的轰鸣震慑敌机,巴基斯坦飞行员却在战后吐槽:实战远不如训练刺激!这番言论出自前参谋长之口,令人瞠目。空战中击落印度“阵风”的辉煌战绩,为何在飞行员眼中“不过瘾”?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实力与自信?让我们揭开这场反差的秘密。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空军成立,肩负保卫领空的重任。70余年来,其在多次印巴冲突中积累丰富经验,克什米尔地区成为双方空军的交锋热点。这片高海拔区域因地缘争端频发冲突,2025年4月22日,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导致28名平民丧生,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武装组织,紧张局势升级。 5月7日,印度空军发起“朱砂行动”,试图空袭巴控克什米尔目标。巴基斯坦空军迅速反击,歼-10CE战斗机首次大规模参战。这款2022年引入的战机,配备先进雷达和导弹,成为巴空军的核心力量,对抗印度“阵风”和苏-30MKI。 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空军出动约80架战机,包括36架“阵风”和272架苏-30MKI,试图通过防区外打击压制巴基斯坦防空网。巴基斯坦空军第15“眼镜蛇”中队部署25架歼-10CE,配合ZDK-03预警机迎战。 空战持续约1小时23分钟,巴方发射8枚PL-15E导弹,击落5架印度战机,包括3架“阵风”、1架苏-30MKI和1架米格-29,另击落2架无人机,自身无损失。歼-10CE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60公里,远超“阵风”RBE-2AA雷达的200公里。 PL-15E导弹射程145至200公里,优于“阵风”搭载的“米卡”导弹(100公里)或“流星”导弹(150公里)。ZDK-03预警机通过Link-17数据链,实时传输目标信息,使歼-10CE能在100公里外锁定敌机,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印度空军装备来源复杂,涵盖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等多国技术,数据链不兼容导致协同效率低下。苏-30MKI与“阵风”无法共享目标数据,A-50EI预警机与“阵风”间存在0.8秒延迟,作战效率受限。 巴基斯坦空军则依托统一的中国标准数据链,整合歼-10CE、JF-17“枭龙”和红旗-9BE防空系统,形成高效作战体系。红旗-9BE射程260公里,锁定印度战机后迫使部分机群撤退。歼-10CE的电子吊舱具备多目标干扰和反辐射能力,压制印度战机的电子防御系统。 空战中,印度飞行员战术执行混乱,多次误判巴方战机位置,暴露训练不足。巴基斯坦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超200小时,远高于印度的140小时,熟悉中巴“雄鹰”联合演习的战术体系。 巴基斯坦飞行员对实战的评价源于训练的高强度。卡姆拉基地的训练课目涵盖超视距打击、电子战和近距格斗,模拟多目标来袭、复杂电磁环境和低空突防。飞行员需完成瞬时盘旋率22°/秒的“破S”机动,优于“阵风”的18°/秒。 训练中,歼-10CE挂载PL-10近距导弹,配合头盔瞄准具,在5公里内锁定目标。教官设计极限情景,如三机编队对抗或雷达失效下的目视识别,迫使飞行员提升反应速度。 相比之下,实战中印度战机多采用防区外发射后撤退的保守战术,鲜有高难度机动,未能充分发挥“阵风”的三角翼设计优势。巴基斯坦飞行员因此认为,实战中的对手未逼迫歼-10CE发挥全部性能,挑战性低于训练。 训练体系的严苛性还体现在后勤保障。巴基斯坦通过中巴合作实现歼-10CE雷达和导弹的本地化生产,战机妥善率达85%,远超印度苏-30MKI的60%。印度空军因装备来源多样,备件供应滞后,维护效率低下,“阵风”火控系统受法国限制,功能受限。巴基斯坦空军的体系优势在空战中体现为快速响应和精准打击。 歼-10CE与JF-17形成高低搭配,歼-10CE负责超视距打击,JF-17执行近距支援,火力密度压制印度机群。空战后,巴基斯坦飞行员复盘数据,确认歼-10CE的航电系统和导弹性能超出预期,但对手的保守战术使其难以施展全部能力。 空战结束后,巴基斯坦空军对歼-10CE的性能高度认可,计划增购36架。空军指挥部调整训练课目,增加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多机协同演练,提升飞行员应对高强度对抗的能力。巴基斯坦通过中巴“雄鹰”联合演习,进一步优化歼-10CE与ZDK-03预警机的协同效率。红旗-9BE防空系统在冲突中的表现促使巴方扩大部署,确保克什米尔地区的防空能力。巴基斯坦空军凭借体系化作战和严苛训练,维持对印度空军的优势,飞行员对更高挑战的渴望推动训练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