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认怂后,越南将枪口转向中国,向特朗普递上“投名状” 2025年7月,全球贸易风波再起,美国总统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越南却率先低头,签下贸易协议,引发热议。更令人意外的是,越南随即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摆出一副向美国示好的架势。这究竟是越南迫于压力保经济的无奈之举,还是主动投靠美国、递上“投名状”的算计?这一连串动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国际博弈? 2025年7月2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高调宣布,美国与越南达成所谓“历史性贸易协议”。这协议来得突然,背景却不简单。美国此前向14个国家发出关税威胁,越南面临46%的高关税压力。2024年,越南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235亿美元,美国市场对越南经济至关重要。面对这种威胁,越南选择迅速妥协,同意对美国商品全面开放零关税市场,换取美国将对越南输美商品的关税降至20%。协议中还有一项关键条款,针对“经越南转运”的商品加征40%关税,矛头直指中国供应链。 这协议看似让越南暂时保住对美出口的命脉,但代价却不小。美国商品零关税进入,意味着越南的农业和制造业将面临冲击,本土企业可能因此破产,工人失业,社会稳定也会受到挑战。更让人瞠目的是,协议刚签完,美国商务部就宣布对越南镀锌钢加征40%至88.12%的反倾销税。这等于给了越南一记耳光,证明美国的承诺根本不靠谱,越南的妥协换来的只是短暂喘息。 更值得关注的是,越南在协议签署后迅速调整对华政策。7月5日,越南工贸部宣布对中国热轧卷钢征收最高27.83%的反倾销税,为期五年。这速度快得让人怀疑,越南早有准备,打算借此向美国表忠心。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响应美国打压中国供应链的要求,实际上却是在给自己挖坑。越南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原材料,60%的电子零部件、80%的塑料原料都来自中国。加税直接推高了生产成本,削弱了越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胡志明市的工厂已经感受到压力,订单延误、成本上涨让企业叫苦不迭。越南这么做,显然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带着政治目的,想通过牺牲中越合作来讨好美国。这种“投名状”不仅让中越关系蒙上阴影,也让越南自己的经济前景变得不明朗。 越南的妥协还给其他国家开了个坏头。特朗普政府一直想通过贸易政策孤立中国,越南的做法正好给了美国一个模板。7月7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延长“全球对等关税”缓冲期至8月1日,继续向日本、韩国等国施压。越南的“成功经验”可能让其他国家觉得,向美国低头就能换来喘息机会,从而助长美国的单边主义气焰。这对全球贸易稳定是个隐患。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商务部多次表态,反对任何以损害中国利益为代价的交易。 中越经贸合作本来是互利共赢的,越南制造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原材料和技术支持。过去,越南靠着承接中国产业转移,成了“特朗普1.0时期”对华打压的受益者。如今却反过来对华加税,这种“吃饭砸锅”的做法,既不占道义,也不明智。 越南的选择短期内可能保住了对美出口,但长远看却是饮鸩止渴。美国商品涌入会挤压越南本土产业,社会矛盾可能加剧。对华加税更是自断后路,推高成本、削弱竞争力不说,还可能让中国采取反制措施。中国是越南最大的原材料供应商,市场和产业优势摆在那儿,越南若一意孤行,经济后果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中越合作是区域经济稳定的基石,越南的做法违背了双方互利共赢的原则。站在中国的立场看,越南面临的压力可以理解,但通过损害中国利益来解决问题,绝对不是正道。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平等协商化解贸易分歧,越南若想走出困境,应该回归理性,而不是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队。 未来,越南如果对华加税只是权宜之计,越南或许还能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点,保住与中国的合作。如果继续追随美国,扩大对华限制,那就真是走上了歪路。7月12日,香港媒体报道,越南企业已经开始感受到供应链中断的压力,部分企业甚至在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越南的体量决定它很难左右局势。中国的市场和产业优势是越南绕不开的现实,损害中国利益,最终只会让自己付出更大代价。